Contents
- 1 7~9个月:渴望交流,游戏是父母最好的陪伴
- 1.1 有趣的小瓶儿:倒来倒去真开心
- 1.2 做鬼脸:逗引宝宝来观察
- 1.3 过独木桥:设置障碍让宝宝爬一爬
- 1.4 盯着妈妈看:妈妈的眼睛在说话
- 1.5 小花猫,钻洞洞:爬来爬去真好玩
- 1.6 我是投篮高手:比一比,谁丢得准
- 1.7 小鼓咚咚响:宝宝敲,妈妈听
- 1.8 认物游戏:小动物来做客
- 1.9 玩保龄球:荡起来,踢一踢,瓶儿倒了
- 1.10 小袋鼠跳跳:宝宝也来蹦一蹦
- 1.11 跷跷板:练练宝宝的平衡能力
- 1.12 照手电筒:看,光线在移动
- 1.13 再现游戏:神奇的丝巾出现了
- 1.14 追逐游戏:小瓶子,满地滚,宝宝抓
- 1.15 小小搬运工:数一数,有几个
- 1.16 坐高高:跟着爸爸跑起来
- 1.17 踩影子:影子走,宝宝追,踩一踩
- 1.18 扔纸游戏:哗啦啦,下雨了
- 1.19 扔沙包游戏:扔来扔去真有趣
- 1.20 小熊手偶:握握手,交个好朋友
7~9个月:渴望交流,游戏是父母最好的陪伴
7~9个月的宝宝,动作发育更加全面,能坐能爬,整天都停不下来。另外,宝宝能够听懂大人常说的简单的话,而且可以通过面部表情来表达自己的需求。此时与宝宝做大动作、精细动作、语言等方面的游戏,有助于宝宝更好地成长。
有趣的小瓶儿:倒来倒去真开心
对于已经能够坐立和爬行的宝宝来说,把玩物品是其一大喜好,尤其是将物品从容器里倒出来,然后装回去,如此反复是宝宝非常喜欢玩的。爸爸妈妈可以为宝宝提供一个安全的塑料瓶和一些小球,让宝宝在探索中得到锻炼。
锻炼宝宝的精细动作、大运动能力和空间意识。
一个环保、安全的广口塑料瓶,若干个小球。
1.让宝宝坐在垫子上,给宝宝一个广口塑料瓶以及若干个小球。
2.将小球装入瓶子里,然后晃一晃,再把小球倒出来,引导宝宝学会玩。只要重复几次,宝宝很快就能学会,并会玩得不亦乐乎。
瓶子的材质一定要选不易碎的,而且要注意不要让瓶口刮伤宝宝。
倒空、装满容器的游戏不仅可以锻炼宝宝的动手能力,还可以让宝宝接触诸如“空”“满”“进”“出”等概念。游戏时,除了爸爸妈妈,也可以让其他小伙伴参与,宝宝会更有兴致。
做鬼脸:逗引宝宝来观察
这个阶段的宝宝已经能够识别亲人的面部特征。爸爸妈妈可以通过一些表情变换的游戏,让宝宝更加深入地认识表情,帮助宝宝缓解对陌生人的焦虑感。做鬼脸游戏就非常有利于帮助宝宝识别他人的情绪。
锻炼宝宝的识别能力。
在宝宝清醒时进行。
1.让宝宝坐在床上,妈妈模仿小鸭子,说:“我是小鸭子!嘎嘎——”同时做小鸭子的表情,张大嘴巴。
2.妈妈模仿小猫,说:“我是小猫咪!喵喵——”同时用手捋着胡子。
3.反复做各种鬼脸,逗引宝宝观察各种表情和声音的变换。
妈妈在做鬼脸时,表情尽量夸张,但不要过于恐怖以免吓坏宝宝。
为了更逼真地与宝宝做游戏,爸爸妈妈还可以做一些各种动物的面具。将面具戴在头上,发出相应的声音,然后露出脸,做出面具上的表情,观察宝宝的反应。
过独木桥:设置障碍让宝宝爬一爬
会爬、多爬的宝宝动作会更加灵敏,协调能力好,求知欲强;相反,不爱爬的宝宝大多显得呆板、迟钝、情绪低,不喜欢接触新人、新事。此外,喜欢爬的宝宝认知能力强,看图识字、语音构成与发声能力,以及日后行走的平稳程度等均好于迟爬或爬动少的宝宝。
锻炼宝宝的身体平衡能力,训练宝宝爬行的灵活性。
在宝宝清醒时进行。
1.妈妈仰躺在床上,让宝宝趴在自己身上,把宝宝的身体摆放成适宜爬行的姿势。
2.妈妈用两只手做成护栏状放在自己身体的两侧,让宝宝在自己身体上爬行。
宝宝在爬行时,妈妈要特别注意维持自己身体的平衡,不要让宝宝掉下去。
宝宝在妈妈身上爬行时,他会觉得具有挑战性,一方面觉得这个游戏很好玩,另一方面可能会有一些害怕。爸爸妈妈这个时候要给宝宝鼓励,尤其是爸爸妈妈的笑声,对“跋涉”中的宝宝十分重要。
盯着妈妈看:妈妈的眼睛在说话
每个人都有通过视觉感知空间的能力,甚至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所见到的空间,宝宝也不例外。这个阶段宝宝的视力发育更加完善,通过刺激宝宝的视觉,可以更好地发展宝宝的空间感,并且增进亲子之间的交流。
通过视觉刺激,发展宝宝的空间感,加强亲子感情。
在宝宝高兴的时候进行。
1.妈妈坐在沙发上,两手扶住宝宝的腋下,让宝宝站在妈妈的双腿上。
2.接下来,妈妈可以踮起脚尖,让宝宝不断上升、下降,一边做一边与宝宝逗笑,让宝宝观察妈妈的脸,进行眼神的交流。
玩耍的时候,注意不要磕到宝宝的头。
这个时候与宝宝互视逗笑,与之前的逗笑有一些不同。随着宝宝视力的发展,此阶段的宝宝对妈妈的脸已经很熟悉了,通过对视逗笑,更多的是让宝宝与妈妈进行心理上的交流。
小花猫,钻洞洞:爬来爬去真好玩
这个阶段的宝宝已经学会爬行了,而且爬行能力的好坏会影响宝宝大脑的开发。因此,爸爸妈妈可以和宝宝多做一些爬行的游戏,比如“钻洞洞”游戏,变换身体方位和空间有助于丰富宝宝的空间知觉和视觉。
锻炼宝宝的爬行能力,增强四肢肌肉力量。
毛毯或者柔软的垫子。
1.妈妈跪在床上或者大厅的地板上,双手撑地,形成一个拱形。
2.让宝宝从妈妈身体的一侧钻过“小洞”向前爬,宝宝钻过“小洞”时,为宝宝欢呼,让宝宝来回地玩耍几次。
在地面上铺上毛毯或其他柔软的物品,以免地板太硬让宝宝感到不适。尤其要注意爬行区域附近不要有细小的硬物。
爸爸妈妈在和宝宝玩这个游戏的时候,也可以在离宝宝爬行的不远处放置一些玩具,让宝宝爬过去将玩具拿给妈妈,宝宝拿到玩具后,一起和宝宝数一数。
我是投篮高手:比一比,谁丢得准
我们知道,模仿是宝宝的强项,很多技能都是依靠模仿学会的。宝宝会跟着大人咿呀学语,也会跟着大人手舞足蹈。因此,爸爸妈妈可以多和宝宝做一些模仿游戏,以便在模仿中训练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。
锻炼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。
小玩具、塑料小篓子。
1.把小篓子放在离宝宝50厘米远的地面上。
2.妈妈先给宝宝示范,把小玩具投入小篓子里。然后抱着宝宝坐在篓子前面,让宝宝自己投玩具。比一比,看看谁投中的多。
注意扶住宝宝,不要让宝宝自己扶住墙或凳子。
在玩耍的时候,如果玩具掉落后没有投中,可协助宝宝捡回来再投,但不要立刻代为捡回,试着让宝宝自己去捡回,观察一下宝宝是怎样尝试拿回玩具的。如果实在拿不回,再帮宝宝捡回来。
小鼓咚咚响:宝宝敲,妈妈听
这个阶段,宝宝对一些能发出声音的物品会很感兴趣。此时,为宝宝准备一些简单的乐器,如小鼓、口琴、铃铛等,既有利于满足宝宝的探索欲望,也能培养宝宝对音乐的兴趣。
锻炼宝宝的听觉,促进宝宝手、眼、耳的协调发展。
节奏欢快鲜明的音乐、一套小鼓玩具。
1.妈妈用不同的节奏敲击小鼓,以此引起宝宝的兴趣。
2.引起宝宝的兴趣后,把小鼓和两只小棒放在宝宝面前,引导宝宝用小棒敲鼓。让宝宝自由挥棒,先从单手敲鼓训练开始,熟练后再让宝宝双手敲击。
3.宝宝能够熟练地使用双手敲鼓后,试着让宝宝随着音乐节奏敲打小鼓,或者随着妈妈拍手的节奏进行。
不要让宝宝单独玩,以免宝宝玩弄小棒造成意外。
宝宝刚开始敲出来的鼓声是没有节奏的,这并没有关系。爸爸妈妈可以用手随着音乐打节拍,引导宝宝跟着音乐节奏敲打。多玩几次后,宝宝的鼓点就会越来越清晰,也能慢慢找准音乐的节奏。
认物游戏:小动物来做客
宝宝的学习类型可分为运动型、听觉型和视觉型。不同类型的宝宝有不同的特点,要想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,就应采用对应的方法。运动型宝宝活泼好动、精力充沛、好奇心强,平时要多用实物和玩具帮助其学习;视觉型宝宝观察敏锐,动手能力强,可以用创意拼图等帮助宝宝学习;听觉型宝宝表达能力强,喜欢听和讲,可以多唱儿歌、读故事帮助其学习。
锻炼宝宝的方位意识和思维能力。
毛毯、带声响的动物小玩具。
1.把毛毯铺在地上,让宝宝坐在毛毯上,把动物小玩具放在宝宝的面前。
2.捏响小动物玩具,以吸引宝宝的注意力,然后对宝宝说:“今天有几个小动物来我们家做客,它们都是谁啊?”
3.把小动物排成一排,指着玩具告诉宝宝:“小鸭子在中间,小猫在小鸭子的右边,小兔子在小鸭子的左边。”
这个游戏适用于所有学习类型的宝宝,通过这个游戏,可以让宝宝学习前后左右的方位知识,提高宝宝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。爸爸妈妈在陪宝宝玩耍的时候要充满爱意,会更有助于宝宝能力的发展。
玩保龄球:荡起来,踢一踢,瓶儿倒了
这个阶段的宝宝对高度已经有了感知。虽然这个时候宝宝能够翻身和爬行,但这些运动能力的掌握不足以使他们应付对高度产生的恐惧。爸爸妈妈可以适当地通过游戏,让宝宝感知高度的存在,并让宝宝慢慢地克服对高度的恐惧感。
锻炼宝宝的平衡能力,加强触觉刺激。
若干个空饮料瓶子。
1.将三个空饮料瓶子依序摆好,间距不要太大,然后扶着宝宝面对瓶子站好。
2.双手托住宝宝腋下,将其荡起离地悬空,轻轻摇晃,好像荡秋千一样。当宝宝习惯了摇晃的感觉后,可稍微用力,让宝宝将面前的空瓶子踢倒。
抱宝宝摇晃时,力度要适中,不要弄疼宝宝的胳膊,更要避免扭伤宝宝。
宝宝被荡起后,可能会感到害怕,爸爸妈妈要及时以愉快的口气安慰宝宝,等宝宝渐渐稳定情绪,甚至有些高兴的时候,再进行游戏的下一步。如果宝宝喜欢玩,不妨反复进行,并试着增加瓶子的数量。
小袋鼠跳跳:宝宝也来蹦一蹦
运动能很好地促进宝宝的大脑发育,尤其是对中脑的益处较大。因为中脑是脑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上面排列着视觉与听觉两大反射中枢,是主管听声音与看东西的“总部”,它上传外界信息,下达大脑命令。运动能扩大视听范围,使中脑受到的刺激得到强化。
锻炼宝宝的下肢肌肉,促进宝宝大脑发育。
一个柔软的垫子。
1.把垫子铺在地板上,双手托住宝宝腋下,让宝宝光脚着地用力蹬地,并有节奏地顺着宝宝的蹬脚动作向前推进。
2.在宝宝前进的时候,对宝宝说:“宝宝学袋鼠跳,跳跳跳。”
动作要轻,时间要把控好。如果妈妈累了,要及时停下来,以免因为力气不济而导致宝宝摔倒。
宝宝第一次玩这个游戏,可能会很兴奋,蹦得很有劲。如果爸爸妈妈在一旁鼓励,宝宝就会更热衷于蹦跳。但是,要注意不要长时间地玩耍,以免宝宝过于疲劳。
跷跷板:练练宝宝的平衡能力
平衡能力也是宝宝需要锻炼的技能之一,刚出生的宝宝可能平衡自己的脑袋都很困难。但到了这个阶段,能爬会坐的宝宝已经拥有了相当的平衡能力。此时与宝宝进行腿上跷跷板游戏,有助于进一步锻炼宝宝的平衡能力。
锻炼宝宝的平衡能力。
一条小毛巾。
1.妈妈在腿上放一条小毛巾,然后让宝宝面对着坐在自己的大腿上。
2.抓住宝宝的胳膊,将宝宝向后倾斜,到了一定程度再拉回来,然后妈妈再向后倾斜,如此反复进行。也可以试着放开宝宝的手,让其轻微地倾斜,看看宝宝的反应。
放手的时候,一定要注意不要让宝宝摔下来。
由于这个阶段宝宝还不能行走,户外活动不是很多,所以,让宝宝多做一些运动是很重要的事情。跷跷板游戏,不仅在欢快的氛围中锻炼了宝宝腕部、腹部的肌肉,还增进了父母与宝宝之间的情感交流。
照手电筒:看,光线在移动
这个阶段的宝宝,对周围环境的兴趣大为提高,能注视周围更多的人和物体,随不同的事物表现出不同的表情,会把注意力集中到他感兴趣的事物和颜色鲜艳的玩具上,并采取相应的活动。因此,爸爸妈妈可以与宝宝做一些光线游戏,以进一步促进宝宝视觉的发展。
锻炼宝宝的感光和视觉发育。
一个手电筒、一张彩纸。
1.将彩纸蒙在手电筒上,用胶带或者绳子绑好。
2.妈妈坐在地板上,一手抱着宝宝,一手握着宝宝拿手电筒的小手,对着宝宝的玩具、墙壁照射,并引导宝宝观察光线。
注意不要让宝宝自己拿着手电筒玩,以免光线直射宝宝的眼睛。
这个游戏还可以在晚上进行,将手电筒的光打到墙上或天花板上,慢慢移动,然后鼓励宝宝跟着手电筒的光看,同时放一些轻柔的音乐或讲一个星际旅行的故事,上演一场帮助宝宝轻松入睡的声光秀。
再现游戏:神奇的丝巾出现了
很多时候,爸爸妈妈不知道该如何陪宝宝玩耍。其实,有时候只需要一张纸、一条丝巾,以及爸爸妈妈的参与,就能让宝宝玩得很开心。宝宝对物品的消失与出现会感到非常好奇,并想试着探索其中的奥秘。
锻炼宝宝的手眼协调、触觉能力。
硬纸张、丝巾、透明胶。
1.将硬纸张卷成圆筒形,用透明胶粘住。
2.慢慢和宝宝对坐在地毯上,妈妈一手拿着纸筒,一手将穿过纸筒的丝巾往后拉,宝宝很开心地看着,拉到只剩一点点的时候,让宝宝再把丝巾拉出来。
不要用太薄的纸,因为其边缘比较锋利,容易刮伤宝宝。
如果没有丝巾,也可以用小毛巾或新袜子代替。在游戏的过程中,爸爸妈妈还可以与宝宝进行语言交流,比如:“丝巾哪儿去了?噢,在这儿呢!”以调动宝宝的积极性。
追逐游戏:小瓶子,满地滚,宝宝抓
学会爬的宝宝,接触和探索环境的范围扩大了,增加了认识事物的机会。他们为了达到目的,坚持并努力地爬行,而且在身体运动的过程中,认识到自己和外界物体之间的关系,从而产
生了自我意识。因此,多进行一些动作游戏对宝宝的智力发展有重要的影响。
锻炼宝宝的追视和抓握能力。
若干个空饮料瓶子。
1.在空饮料瓶子里装入1/4或1/2的水,盖好瓶盖,放在宝宝的周围。
2.让宝宝坐在地板上,妈妈用手推瓶子,使其滚动起来,以引导宝宝做同样的动作,让宝宝推动瓶子或抓起瓶子。
最好不要用易碎的玻璃瓶。
宝宝学会爬行有早有晚,存在一定的差异,但一般都会在9个月之内学会。如果想要及时地让宝宝学会爬行,那么,滚瓶子游戏就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。
小小搬运工:数一数,有几个
这个阶段的宝宝很喜欢玩弄玩具。与其给一大堆玩具让宝宝自己玩,不如陪宝宝一起玩,因为互动和引导对宝宝的成长更有益。比如“小小搬运工”游戏就能够促进宝宝动作的连贯性和协调转换能力的发展,激发宝宝的好奇心和主动性。
锻炼宝宝的动手能力,使宝宝感受物品与数量之间的关系。
两个空盒子、五六个拼图模块。
1.把所有拼图模块放在一个盒子里,妈妈用手拿起一个拼图模块放进另一个空盒子里。
2.引导宝宝用同样的方法,将拼图模块放进另一个盒子里。宝宝拿的时候,妈妈在一旁数,让宝宝感受到物品与数量的关系。
在游戏中,感受数字并不是要让宝宝学数字,也不是教宝宝学数数。爸爸妈妈不可急于求成,这个时候更多的是锻炼宝宝的动手能力。
坐高高:跟着爸爸跑起来
在影视剧中或是大街上,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些爸爸让孩子坐在自己的肩上,与孩子嬉戏游玩。对于还不会走的宝宝来说,这个游戏能够让宝宝“站得高,看得远”,感受空间感带来的刺激。
锻炼宝宝的空间感以及平衡感。
爸爸下班时与宝宝游戏。
1.让宝宝跨坐在爸爸的肩上,然后用双手扶住宝宝,将宝宝稳住。
2.爸爸可以慢慢地小跑、转身或是绕圈,让宝宝看见不同的景象。或是不断地起身、蹲下,让宝宝体会升高和下降的感觉。
爸爸要有很好的平衡感,一定要注意保护宝宝,在上升、下降或绕圈时要保持平衡。如果玩得累了,要及时停下来。
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,爸爸的参与不可缺少。妈妈花更多的时间料理宝宝的生活,更多地搂抱宝宝,与他说话;爸爸则花较多的时间,通过身体运动与宝宝玩耍,如把孩子高高举起、放下等。总之,爸爸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。
踩影子:影子走,宝宝追,踩一踩
说起踩影子的游戏,很多大人小时候都玩过。这个阶段的宝宝还不会走,爸爸或妈妈可以双手扶着宝宝一起踩影子,宝宝对行走的影子非常感兴趣,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亲子游戏。
锻炼宝宝的肢体力量,提高宝宝的自我认知能力。
天气晴朗的时候,与宝宝在户外进行。
1.在阳光明媚的天气里,把宝宝带到户外,引导宝宝看自己的影子。
2.扶着宝宝一起玩踩影子的游戏,同时为宝宝唱歌:“我在哪,你在哪,你是一个小尾巴。”
游戏时,扶着宝宝不要走得过快,以免宝宝跟不上;也不宜在阳光过于暴晒的时候进行。
在宝宝学步前夕,这是一个很好的游戏,可提高宝宝走路的兴趣。还能帮助宝宝认识一些自然界的东西,让宝宝知道影子在太阳下和自己总是不分离的。
扔纸游戏:哗啦啦,下雨了
这个阶段,爸爸妈妈应该多和宝宝进行一些交流,比如在玩扔纸游戏中与宝宝互动。这样可以激发宝宝与人交谈的欲望,因为更多的探索和外界交流,能更好地刺激宝宝的大脑发育,让宝宝变得更聪明。
锻炼宝宝手部的抓握能力,帮助宝宝完善手部精细动作水平,提高宝宝识别颜色的能力。
将彩纸剪碎,放进广口瓶子里。
1.宝宝坐在地板上,面前放着装有碎纸的瓶子。
2.妈妈伸手抓起一些纸屑握在手里,抬高手臂,手心向下,然后慢慢松开,让彩色的纸屑飘落下来,同时对宝宝说:“哗啦啦,下雨啦!大雨哗啦啦,小雨沙沙沙,大雨小雨一起下,宝宝见了笑哈哈。”
3.引导宝宝自己抓一把纸屑,然后协助宝宝抬起手臂松开小手,让纸屑飘落下来。
注意不要让宝宝把纸屑放进嘴里。彩纸要选择柔软的,以免纸屑过硬而划伤宝宝。
有些宝宝脾气大,在扔纸游戏时如果耍性子,爸爸妈妈要用温和的声音与宝宝交流。即便是宝宝做错了事,也只需用稍微强烈一点的语调,就能够引起宝宝的警觉。
扔沙包游戏:扔来扔去真有趣
扔沙包是很多孩子爱玩的游戏,不过这里指的并不是真正的扔沙包,这个时期的宝宝还不能真正接住或者准确地扔出沙包,所以重在参与。这个游戏可以使宝宝与爸爸妈妈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。
锻炼宝宝的上肢肌肉力量,提高宝宝的肌体控制能力及空间感知能力,加强其对距离的感受。
小沙包(装少量小米粒)。
1.让宝宝坐在床上,妈妈距离宝宝30厘米左右面对着宝宝坐好。妈妈拿起沙包,吸引宝宝注意,轻轻将沙包扔到宝宝面前,鼓励宝宝接住。
2.让宝宝捡起沙包,并且把它扔给妈妈。视宝宝的兴趣重复几次。
扔沙包的力量要小一些,沙包的填充物要少,最好是用去皮的谷物。
除了扔沙包之外,还可以将细沙放在木箱里,让宝宝尝试利用沙子捏、堆不同的东西。随意“摆布”沙子能诱发宝宝无穷无尽的创造设想。
小熊手偶:握握手,交个好朋友
手偶游戏有着很好的互动性,宝宝在与爸爸妈妈玩手偶的过程中,需要眼到、手到、心到,并记忆所做的手偶动作。而且,用手偶与宝宝进行表演,还能培养宝宝对故事的感悟。
通过角色扮演教宝宝学习人际互动,提升宝宝的语言理解能力,发展宝宝的动作能力。
两个小熊手偶。
1.妈妈和宝宝分别戴上小熊手偶,然后和宝宝进行对话:“你好,我是小熊,很高兴认识你,握握手,交个朋友吧。”
2.妈妈还可以用手偶给宝宝讲小故事,让宝宝学习如何与人交流,以开发宝宝的想象力。
宝宝的社会交往能力是在与人的互动中发展起来的。因此,爸爸妈妈平时应该多为宝宝提供与人互动的机会,多带宝宝外出走走,参加一些团体活动。另外,我们所说的手偶游戏也是一种与宝宝互动的好方式。